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重阳节是鬼节吗有什么说法(重阳习俗知多少)


重阳的含义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上古天神元帝得道之辰。重阳节的形成现在一般认为是由于远古时期古代人对火的恐惧,对火和太阳等产生敬畏之情,从而开始祭拜火神和太阳,继而演变为固定的祭祀活动。产生于春秋之前的《夏小正》中记载,夏朝时人们在固定的“内火”时节,人们要对火举行送行的祭祀仪式。关于重阳时分习俗活动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农历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火之崇拜

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源自于东汉时期桓景避祸的传说,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这是对重阳习俗保留最完整的记录。虽然桓景的传说带有迷信色彩,但是传说一般都是对现实和习俗的反映,可见在南朝及更早时期已有重阳登高等习俗活动。此后,关于重阳相关的活动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唐朝蓬勃发展,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而在新时代,重阳节在1989年被定为“敬老节”,从而又被增添了新的含义。


重阳登高

重阳节的民俗礼仪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传统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下面简单说说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习俗。

(一)辞青登高。辞青,与踏青相对,今意可理解为秋游。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辞青登高

(二)赏菊、喝菊花酒。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又被称为菊花节。菊花含有多种养分,与糯米、酒曲酿制成酒,味清气香,古称长寿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赏菊饮酒

(三)佩戴茱萸。古代九月初风行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称作茱萸节。现在基本已没有这个习俗,但是这个物象在古诗词中常出现,所以顺带提一下。茱萸果实椭圆形,色红,味酸,可入药,具有驱虫消毒、逐寒祛风的作用。重阳为三大鬼节之一,民间也有认为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


插茱萸

(四)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没有固定的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槪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髙”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吃重阳糕


插彩旗

大美重阳

重阳节是每年最适宜赏秋的节日,辞青赏菊,登高望远,可以尽情领略秋天的魅力,此外,秋天稻香瓜熟,作物丰收,辛劳一年终于得到回报,大自然的外在风景和人们内心的喜悦此时构成一幅和谐的人文景观。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重阳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是丰富深蕴的,我们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传承,更要发扬她的真善美。重阳不管是美在秋景还是美在丰收,都不及美在孝心。“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时光匆匆,时不我待,希望大家在忙于事业的同时也要多多陪伴家人,祝天下的老人家“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今日摘录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唐)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定风波 重阳

苏轼(宋)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