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地图乡镇(陕西省山阳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位于商洛东南部,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东与丹凤、商南为邻,西与镇安、柞水交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北与商州区接壤。山阳县生态宜居,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山阳资源富集,素有“中国钒都”之称。
历史沿革
山阳以地处商山之阳,故名山阳。
自设县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山阳县志》记载:三代前系唐虞部落。夏梁州地,商契所封国,周雍梁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地是内史辖区。西汉、东汉和曹魏时,属弘农郡、京兆郡。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以丰阳川取名,始置丰阳县,属上洛郡。东晋离乱时县废。南朝宋在占领期间曾侨设阳亭县,南齐撤销。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复设丰阳县。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再设阳亭县,北魏末年撤销。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在南部曾设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撤销。
丰阳县,历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和元朝。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取名为山阳县,属商州,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改属金州。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县为镇,属商州。元时复置丰阳县,属西安路,后废。明初降丰阳县为巡检司,属商州。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移巡检司于漫川之丰阳关,又设山阳县,属商州。清初属西安府,后属商州。民国初期属汉中道,后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四十年代,山阳地处革命战争时期,政权区域变化频繁。一九四六年八月,中原部队从中原突围入陕,在山阳中村地区成立山阳县人民政府,属豫陕边区三分区。与此同时中原部队三八团在山阳板岩成立宽坪工委(又名山镇郧联防办事处),属豫鄂陕边区一分区。同年九月新四军三丸团在山阳龙山七里沟小酶子成立郧山县政府,属豫鄂陕边区三分区。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太岳兵团陈、谢大军四纵十二旅解放陕南,在郧西上津镇成立上关县政府,辖山阳东南地区及上津一带,属豫陕鄂四分区。接着这月十二旅三五、三六团解放了山阳县城,在县城成立了山阳县民主醭府,后迁长沟三槐,又迁漫川关千佛洞,属豫陕鄂边区四分区。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二旅在山阳石佛寺枣树坪成立山商县县政府,属豫陕鄂四分区。一九四八年六月撤销山商县并入上关县,属陕南行政公署二分区。
1949年六月二十八日山阳县城最后收复,山阳县县政府由漫川关千佛洞迁回山阳县城,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二分区。撤销了上关县。1950年改属商洛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将山阳县人民政府改为山阳县人民委员会,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68年“文大”中成立山阳县革命委员会,属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元月撤销山阳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山阳县人民政府,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2001年,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山阳县属之。
行政区划
我国基层行政区划始于西周。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郡县制。唐朝由简到繁,将县、乡划小。据《唐开元十道图》载:时以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不满千户为下县,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镇里下设坊,郊外为村。宋代王安石创立保甲法,“什五其民”。明初县辖12个里。明末增至20个里,即:西九一里、西九二里、西九三里、西九四里、西九五里、中村里、漫川里、罩川里、色河里、尚义里、西河一里、西河二里、西河三里、西河四里、西河五里、西河六里、银花里、土门里、丰阳里、新兴里。清顺治二年(1645),县令赵廷臣以户口凋耗,改明20个里为两个里,称东十攒里、西十攒里。康熙三十二年(1689)改为东一里、西一里,每里各领10甲,甲的规模大体相当于明代的里。
民国初期,县以下区划沿袭清制,中期变更频仍。民国十八年(1929),全县划5个区,89个村。
一区18个村:安康团、东岳庙、观音寺、色河铺、青龙观、赵家河、永安寺、湘子山、峒峪口、鹃岭铺、黑沟口、牛耳川、火神庙、桃园子、显神庙、峒峪河、二峪河、万户丰。
二区17个村:高坝店、林清团、金山寺、骆驼巷、槐松团、中村、过风楼、祖师庙、竹林关、开河、孤山、长沟口、银花、土门、石槽沟、洛峪、柳山坡。
三区18个村:漫川关、西靳河、黄石关、石窑子、水堰、板庙河、箭河、两岔河、南沟、水清团、万户沟、康家坪、前店子、姚家湾、小河口、香炉山、水草坪、泉河。
四区18个村:照川、鱼洞河、晏坪河、郑家庄、天桥河、岳家庄、口头坪、碾子坪、麻庄、阎家川、龙山、南水河、黄石板、桐木沟、王先生坪、石佛寺、东河、查坊口。
五区18个村:板岩、户家原、莲花池、洞沟、白马塘、南宽坪、九甲湾、赛鹤岭、合河、天桥沟、大石头、湖坪、九里坪、白云观、唐家河、银董沟、安家门、马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党政府强化保甲制度,撤销5个区,改编9个联保,229个保,2321个甲。第二年又改编为21个联保,150个保,1425个甲。第三年对保甲组织整顿后,定为19个联保,111个保,2249个甲。
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山阳推行“新县制”,七月将全县19个联保改为19个乡镇,下辖114个保,2283个甲,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调整为15个乡镇,103个保,1930个甲。民国三十七年(1948)竹林关镇划归龙驹寨设治局。
1949年11月,全县组建8个区,将民国末年的98个保,变为98个村;将1861个甲变为1861个闾。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健全县区行政机构与改造村政权的命令》,将全县划为8个区,85个乡。乡下设行政村、自然村。
1953年5月,进行区划调整,区增多,乡划小,全县划分15个区,98个乡。
1956年4月区划再次调整,将原15个区、98个乡合并为8个区、65个乡(镇),其中县直辖12个乡和1个镇。乡(镇)以下设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1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原有的区被撤销,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以下设大队、生产队。公社以地方名称加带有时代色彩的词语命名。时将商县的上官坊、安武和丹凤县的土门、毛里冈划归山阳,全县共建15个公社,71个管区。
1964年春又进行一次小调整,增设二区一社一镇。全县划为9个区,64个社镇,494个大队,2940个生产队。
在1967~1971年之间,有28个公社更名为带有“文革”色彩的词组,由于群众不认帐,1971年秋统统恢复原来名称。这些区社变更的名称是:
户家原~胜利葛条坪~反帝
王庄~长青申家垤~永红
黄土包~反修马鹿坪~四新
洪河寺~红旗白龙~红岭
王阎~向阳石佛寺~星火
龙山~新山法官~东风
马家店~红卫板庙~兴无
万福~朝阳牛耳川~先锋
九甲湾~前卫赛鹤岭~高峰
黄龙~新风杨地~工农
合河~红星白马~赤峰
马家山~东方红娘娘庙~红光
袁家沟~继红马滩~五星
峒峪寺~曙光板岩~红岩
1978年,为适应农村生产责任制需要,部分大队、生产队的规模小有调整,至1980年底,全县定为477个大队,2848个生产队,3405个自然村。
1984年秋,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制。全县64个人民公社改为60个乡、4个镇(城关、中村、漫川、小河),477个大队改名为行政村,2848个生产队改名为村民小组。
1997年4月,撤销三里乡、五里乡、城关乡,合并设城关镇。撤销黄土凸乡、高坝店乡、过风楼乡,合并设高坝店镇。撤销长沟乡、板仓乡,合并设长沟镇。洛峪乡并入中村镇。银花乡改镇。撤销龙山乡、西照川乡,合并设西照川镇。万福乡、同安乡并入漫川关镇。撤销安家门、洞沟、银厂、南宽坪4乡,合并设南宽坪镇。撤销九甲湾乡、赛鹤岭乡、户家塬乡,合并设户家塬镇。撤销杨地乡、合河乡,合并设杨地镇。马家山乡、袁家沟乡并入小河口镇。色河铺乡改镇。撤销马滩乡、板岩乡、北沟乡,合并设板岩镇。将马家店乡并入延坪乡。将鱼洞乡并入王阎乡。两岔乡并入法官乡。
2001年10月,洪河寺乡并入中村镇。晏马乡并入西照川镇。湖坪乡并入南宽坪镇。白马塘乡并入杨地镇。撤销马鹿坪乡并入两岭乡。两岭乡改镇。碥头溪乡并入法官乡。
2011年4月,葛条乡、伍竹乡并入城关镇。撤销王庄乡、十里铺乡,合并设十里铺镇。长沟镇更名天竺山镇。莲花池乡并入漫川关镇。黄龙乡并入户家塬镇。二峪河乡并入小河口镇。撤销延坪乡、西泉乡,合并设延坪镇。王阎乡改镇。法官乡改镇。
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山阳县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撤销十里铺镇,设立十里铺街道。
2022年山阳县下辖2个街道、16个镇:城关街道、十里铺街道、高坝店镇、天竺山镇、中村镇、银花镇、西照川镇、漫川关镇、南宽坪镇、户家塬镇、杨地镇、小河口镇、色河铺镇、板岩镇、延坪镇、两岭镇、王阎镇、法官镇。县政府驻北大街116号。
2023年辖18个镇(街道)244个村(社)46万人,人口居商洛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