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文化展示——霞洲社区霞洲妈祖宫
前言
“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是泉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鲤城区“江南新区社区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为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入选社区乡村记忆文化魅力,传承乡村文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档案馆推出“乡村记忆文化•村韵”专题,陆续推介入选社区王宫、树兜、霞洲、亭店和延陵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助力“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
今天要推出的是霞洲社区霞洲妈祖宫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宋大中祥符庚戌年(1010年),莆田人林伋(982—1063年)仕晋江县尉,开基霞洲林氏。林伋为闽林始祖晋安郡王林禄24代孙,为缅怀其姑妈(林默,林禄23代孙女),开始在祖祠奉祀妈祖香火,并称妈祖为“妈祖姑”。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更迭,笋江一带村民崇拜妈祖的信众至今仍沿用林伋此种亲切、敬重又顺辈分的称呼——“妈祖姑”。
林氏家庙处于晋江笋江之滨,地势低洼,频遭台风、暴雨、洪水侵袭。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林氏宗祠迁往浮桥塔顶山(距原宗祠约200多米),原林氏家庙落架重修,继续虔诚奉祀妈祖及九鲤湖九仙翁香火,称“霞洲妈祖庙”。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林氏家庙被震毁。明天启二年(1622年),村民集资在林氏家庙原基础上重建霞洲妈祖庙,里人林氏船工从湄洲运来分灵妈祖,重塑妈祖软身金身,皇辇、依仗等一应俱全,始称“霞洲妈祖宫”。
1982年霞洲妈祖宫复建的前殿(旧庙建筑)
霞洲妈祖宫历有毁建。现在的霞洲妈祖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旧庙建筑,包括1982年原地复建的前殿和1991年扩建的后殿,另一部分是2007年至2011年就近迁建的新殿。
霞洲妈祖宫新殿正殿
霞洲妈祖宫新殿正殿供奉妈祖神像
如今的霞洲妈祖宫信仰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是重要的涉台、涉侨庙宇,是鲤城区与台湾开展妈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2年,霞洲妈祖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
2013年,霞洲妈祖宫列入
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霞洲妈祖宫以妈祖文化信仰为载体,与台湾台北、新北、金门、澎湖、马祖、南投、彰化、云林、台南、嘉义、北港、鹿港、高雄、台中等10多个县市20多座妈祖宫进行妈祖文化和民俗文化交流,已成为鲤城区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
2008年,鹿港天后宫主委张伟东率团捐赠霞洲妈祖宫一尊花岗岩妈祖石像,该石像坐落于妈祖宫后花园,面朝台湾海峡,意为“两岸同胞一家亲”。
起源于泉州的“乞龟祈福”民俗在泉州失传。近年来,在两地信众的共同努力下,“乞龟祈福”这一传统习俗得以在泉州继续传承。从2007年起,泉州、澎湖两地天后宫开始联合举行祈龟民俗文化活动,两岸共同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2010年开始,霞洲妈祖宫也在元宵节期间与澎湖天后宫联合举行祈龟民俗文化活动。
←霞洲妈祖宫
象征步步登高
的“水果龙”
↓大“米龟”
澎湖天后宫米龟师傅制作
←市民摸米龟
祈福
↓霞洲妈祖宫
的平安桥
澎湖天后宫师傅制作
霞洲妈祖宫还供奉着从台湾鹿港天后宫、北港朝天宫、澎湖天后宫分灵过来的妈祖神像。据霞洲妈祖宫蔡景民介绍说,“泉州地区现在有很多台商,这些台商以前都是在家乡祭拜妈祖,来到大陆后,有时常年无法回乡祭拜。有了这几尊分灵神像,台商就可以像在家乡一样祭拜妈祖。”
左图:2012年,北港朝天宫妈祖分灵霞洲妈祖宫
右图:2012年,澎湖天后宫妈祖分灵霞洲妈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