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甜味剂的危害(甜味物质及其危害)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甜味剂安全无害,对人体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甜味剂并不是完全安全,其对人体健康或者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必须了解甜味剂的特性及危害。

一、甜味物质分类

甜味物质是赋予食品、药品、饲料等产品甜味的一类物质[1],在食品工业中,按照使用场景的不同将甜味物质分为营养型甜味原料、非营养型甜味剂及填充型甜味剂3类[2-3],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1.营养型甜味剂

营养型甜味剂包含白砂糖、果葡糖浆、海藻糖等糖类物质,长期被人们食用,通常被视为常规食品原料,在提供甜味的同时还能满足机体供能需求[4]。

2.非营养型甜味剂

非营养型甜味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5],人工合成甜味剂又可分为高倍甜味剂和功能性甜味剂。常见非营养型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高倍甜味剂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等,功能性甜味剂有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

3.填充型甜味剂

低能量饮料产品开发中常用到填充型甜味剂糖醇,包括赤藓糖醇、乳糖醇等。该类甜味剂在提供固形物口感的同时,还能满足产品低能量的宣传[6]。糖醇虽然不是糖,但具有糖的某些属性,此外还具有耐酸耐热、防龋齿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与食品工业[7]。

二、危害

1.代谢风险

适量摄入甜味剂能使人产生愉悦感,但过量摄入可能会引发肥胖、高血糖、糖尿病[8]。消费者如果经常大量食用甜味剂超标的食物和饮料,会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这种危害对孕妇和儿童尤为明显。过量食用甜食对儿童的危害已经从产生蛀牙转变成诱发糖尿病,而糖尿病会引起其他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阿斯巴甜进入人体后,经过脂酶和肽酶分解为甲醇、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甲醇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被代谢成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体外;天冬氨酸通过相互转化最终参与尿素循环和糖异生;苯丙氨酸在体内最终转化为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9]。正常人群摄入安全范围内的阿斯巴甜并不会产生显著积累现象,但对于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存在苯丙氨酸代谢缺陷,摄入阿斯巴甜会导致体内苯丙氨酸积累,从而产生脑部受损、智能弱化的危害。有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食品会诱发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及其他脑神经病变症状[10]。

山梨糖醇是食品工业常用的一类糖醇,有较强的清凉口感、无余味,但其甜味较弱、易吸湿且安全性不高,如果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泻。三氯蔗糖可能会干预肠内细菌与消化酶,从而导致肠炎症[11]。过量食用木糖醇,会导致血中甘油三酯升高,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生产风险

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高温会使阿斯巴甜分解而失去甜味,所以阿斯巴甜不适合用于烹煮和热饮;此外,添加阿斯巴甜的产品在货架期内的甜味衰减严重,对产品品质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三氯蔗糖已被定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质,极难降解,难以被生物体代谢也难以被普通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将其排放到水生环境中,会对生态平衡产生破坏,对一些物种的生活习性造成影响。


相关文章